抗震救灾“党旗飘扬,党员争先”——记急诊科主任曹钰

2024-11-16 19:35:25 admin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华西医院共收治地震伤员2695人!救灾记急

2010年414青海玉树大地震,华西医院共收治地震伤员172人!飘扬

2013年420芦山大地震!华西医院已经收治地震伤员381人!曹钰


这些或大或小的数字背后,无不凝聚着曹钰和她的救灾记急急诊医护团队辛勤工作的汗水,因为抗震救灾中的党旗党急诊科是每一个地震伤员进入华西医院的第一道关口,也是飘扬地震伤员生命希望之门。他们一直默默战斗在抗震救灾的争先诊科主任前线,不知疲倦地与死神周旋,曹钰与时间赛跑,抗震挑战体力和意志的救灾记急极限,用自己的党旗党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书写着无数动人的篇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了党和人民的考验。

病人还没有来,曹主任开始像将军一样点将,布阵。

4月21日凌晨1点07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王仲在新浪上刊发了一条长微博《雅安地震——华西医院急诊科伤员救治见闻》,引来众多网友的转发和评论。在这条长微博里,他仔细描述了在华西医院参加首届急诊国际高峰论坛时的情景。

“不知道雅安距成都有多远,也没想到我要去参加救援。8:30AM我如期参加了会议,9:10AM我开始了讲课。我在上面讲的津津有味的时候,发现下面有些骚动。一些人离开了座位,快速离开会场。就连请我来华西的曹钰主任也跑了出去,从此就没有回来。”

这个一去不复返的曹钰主任,此时已经在论坛会议现场外召开了急诊科的紧急管理小组会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的布置,她委托万智书记负责会议后续工作;委托聂虎副主任组织现场救援接待工作;向全科发布信息公布抗震救灾事宜;委托叶磊护士长着手准备抗震救灾物资。然后,她立即赶回科室,进一步确认抗震救灾工作部署情况,并做好与上级的沟通汇报。

等到王仲主任在论坛上的讲座完毕,他也来到了华西医院急诊科时,“这里已经是充斥了紧张、严肃的气氛。所有人走路、说话都非常之快。”而王仲眼中的曹钰主任,“开始像将军一样点将,布阵。”她组织全科医护人员以最短的时间将救灾物资准备就绪,保证救灾前线救治伤员的物资供给,包括医院派出的救护车的急救物资和急诊出诊包,有力保证了医院派出的各层级急救队员在前线的急救工作顺利开展;并专派人员负责救灾物资的清点及后续补充,使前线医疗队能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救灾。还火速派出科内技术过硬、抗震救灾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加前线医疗救援队,前往灾区进行救援。

在王仲主任眼里,当时的华西医院急诊科“在大家明确分工,弄清职责后,每个人分别进入了角色”,紧接着,“伤员一个接一个被送来。急诊科成了实战的战场。医生、护士、志愿者、各科室支持人员、院领导都在急诊科集中。不同着装的人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接病人下车和初步检伤,在预检处进行分诊,送到抢救室全面诊断……每一道工序都井井有条,快而不乱。”而这样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王仲主任离开急诊科前往机场,“因为他们不希望任何一个病人来到华西得不到最快的接诊,最准确的鉴别,最有效的治疗。”

王仲主任是4月20日回到北京的,他不知道,4月20日晚上曹钰主任基本是在急诊科值守了一个通宵;他更不知道,4月24日晚得知将有十二辆救护车同时转送三十余名地震伤员后,曹钰主任一直守候在急诊科,一直等到4月25日凌晨四点钟将所有伤员处置完毕后才去休息,而三小时后又接着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用曹钰的话来说,“辛苦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一样。”因为这是她作为一名急诊科大夫的职责,更是一名急诊科主任的职责。

科学施救,力保救灾工作的顺利实施

作为科室的领头人,只是和大家并肩奋战,这只是态度问题。而组织管理小组成员做好院内的救援工作,从多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力保救灾工作的顺利实施,真正实现科学施救,这才是考验一个科室管理者的水平。

那么作为科室的第一负责人和领导人,曹钰主要作了以下几件事:

1、组织科室管理小组制定了地震伤员接诊流程:一名伤员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志愿者负责,首先启用消洗间与检伤间,收集伤员基本身份信息搜集及伤情评估,并做到病员服、腕带、病历资料袋编号一致性,避免资料的混乱与丢失,其次由急诊科医疗组长对伤员总负责,并联合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高年资医师一起分拣重症伤员;最后是医嘱的开具与落实,护送进行辅助检查并入院进一步治疗。同时还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指定了气性坏疽等感染性伤口处理流程。指导保洁人员对使用后仪器设备随时消毒,地面每两小时消毒一次,怀疑感染的病例做检查时由一名保洁人员陪同,做完检查后马上消毒。

2、委派孟宪东士长准备好相关抢救仪器设备(抢救车、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血压计、床旁超声、铲式担架等)及物资(病员服、被套、一次性床单、手套、口罩、病历资料袋及资料夹、快消洗手液等)并及时进行补充。

3、委派孟晓彦住院总增加专门针对地震伤员接诊的岗位,统计前来支援的各临床科室医护及志愿者情况,并请各区域负责老师立即展开培训,以确保伤员在到达急诊科的第一时间能得到最及时、有效的诊治。还对科室固有岗位进行重新排班,确保在接诊地震伤员的同时不耽误非地震病员的救治。

4、委派高永莉、邹利群护士长对科内环境进行了紧急调整。立即启用消洗间作为抗震救灾绿色通道的前站,对接诊的伤员进行初步清洁及更换病员服,避免将感染带入院内其他区域。将家属等待区临时改为地震伤员分检区;调整抢救区病人区域,全力接诊地震伤员;将观察区家属等待区全部腾空,在醒目位置标示出地震伤员留观床位,并摆放氧气装置等必备设施。设立抗震救灾专属标示:绿色通道,检伤区,地震伤员/非地震伤员分诊区,地震伤员/非地震伤员抢救室,地震伤员财务记账处、地震伤员爱心电话、地震伤员咨询处等。

5、与信息中心合作制作地震专用表格,在科内专门开设地震登记,详细记录伤员的个人资料和受伤情况,积极和信息中心联系,不断完善系统信息,并设计表格,统计各类信息,并每小时汇报医院领导。并开设地震伤员咨询处,还将地震伤员信息进行公开,便于伤员身份识别和亲属寻找伤员。在中国移动公司协助下,第一时间开通地震伤员爱心电话,为那些从地震灾区赶来的伤员和家属解决通讯问题。

6、委派专人多次组织专家救援队到灾区转运危重伤员,并在转运时使用便携式呼吸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为转运危重症伤员提供了更好的呼吸支持。

曹钰关注着急诊科发生的一切,虽然由于接连熬夜身体疲惫,但她的脸上仍然挂着微笑,双目仍然炯炯有神,思维仍然清晰无比。“很多地震伤员送到我们科室,我们要让他们觉得来了华西安心、放心;我们科室派出去接伤员的工作人员,我们要知道他们在哪里、安全否;我可以清楚地告诉这段时间来我们科室的医生、护士做了些什么,但要问我做了些什么,我说不上来,我就是一个基层的组织协调者,要做的就是把大家组织好。”

更高效,更有序!

经历了三次地震伤员救治工作,曹钰主任明显的觉得五年后的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与五年前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相比,无论是整个华西医院的反应速度和紧急救援水平,还是急诊科的反应速度和紧急救援水平,都更高效,更有序。校、院领导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导,半小时内所有的资源全部到位,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后勤保障的及时跟进都为抗震救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进步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是华西医院急诊科改造后迎接的第一场救援战役,第一次(也是国内首次)启用专门的消洗间来防止感染的扩散。同时新急诊的抢救区较前联动性更强,并专门设置了复苏区,为抢救危重病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为急诊空间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考。

2、通过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彝良地震的救灾经验总结,能更加科学的进行抗震救灾:第一时间派出前线救援队伍;以最短的时间做好救灾物资的准备,并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救灾物资当中包含了便携式超声机、快速床旁血气分析仪,为抢救危重病人的生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因为医院前期与周边地市州500多家建立区域联盟,以及四川省医学会、医师协会、急诊专委会会员间的相互联动沟通,使得本次抗震救灾各类相关信息(包括抗震救灾前线、院内救援现场、120救援信息、部队救援信息等)的搜集和时时传达较前明显高效通畅,大大提高了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

总的来说在本次华西医院医院急诊科抗震救灾中,曹钰感觉到信息更快捷、设备更先进、技术更全面、物资准备更充分、抢救成功率更高。不过她也清醒的认识到,急诊科虽然是华西医院的第一道关口和先锋队,但是这后面有着学校领导和华西医院院领导班子的现场指导和倾力支持;有着大内科、大外科、实验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中央运输、营养科、工会、志愿者等的大力支持;有着首届急诊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前来支援的全国急诊专家如:王仲、卢中秋、陈寿权、赵敏、张泓、宗建平、李小刚、周文华、刘晓亮等等倾力帮助。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无情的灾难面前,曹钰主任带领他的团队表现出了满腔的热情、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坚强的战斗精神,正如她说的那样:“我们的团队虽然来自不同的科室和部门,但是大家都十分团结,在关键时候大家都能拧成一根绳,上下一心,齐心协力,这就是华西人不竭的精神源泉!”


  • 文章

    283

  • 浏览

    196

  • 获赞

    7381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