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传统是怎么来的?历史上皇宫防火制度的来源!

2024-11-17 00:31:07 admin

  “寒食”传统是寒食怎么来的?历史上皇宫防火制度的来源!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作为皇帝本人所居住的传统场所,古代的历的源皇宫除了防备反叛谋逆之外,最警惕的史上莫过火灾。在古老的皇宫周朝,就已经建立了具体的防火火灾报警制度,并规定一年中有些时段完全禁火。制度这个制度被后人逐渐称为纪念伯夷叔齐的寒食“寒食”传统。

image.png

  寒食节实际上源自古老的传统防火制度

  历代中央政权都有负责首都的防火部队。汉朝以管理长安治安的历的源执金吾,担任长安的史上防火职责。唐朝也编制有专门的皇宫消防单位“武侯铺”。后来的防火宋朝消防单位“水行”,规模一度达到数千人。制度明清两朝也不忘建立了有专业技术的寒食防火部队。

  然而,即使这样严防死守,历代皇帝的居所仍然会时不时的被火灾所破坏。有时候甚至整个皇宫都会被烧成废墟。

  阿房宫极有可能在秦朝灭亡时还未建成

  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次烧皇宫事件,莫过于项羽烧阿房宫。但最近的考古证据证实,阿房宫在项羽来到咸阳时并未建成。如果他确实有过纵火,烧毁的也不过是未完成的阿房宫地基和一些建筑材料罢了。

  其实如果不是战乱,秦汉皇宫遭到的损失通常都不算大。比起后来的王朝,秦汉首都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分布密度都比较小,建筑与建筑之间有大片空白地带可以作为防火带。但火灾警报仍然时不时在长安、洛阳或者别地的离宫响起。如汉顺帝时期洛阳宫失火,财物宫藏焚烧殆尽。汉章帝时代新平公主家起火,火势蔓延到皇宫西阁。末期的汉桓帝时代,皇宫失火多达11次。

  汉朝的长安复原图

  唐朝也不是一个皇宫火灾特别频繁的年代。因为公元7-9世纪的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唐朝还对首都的居民区进行严格的区块划分。当时实行的坊市制度,是在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且严禁随意走动。这样约束市民自由的做法,同时也降低了火灾的发生频率。到了坊市制度被打破、京师人口密度大增的宋明两朝,火灾便终于成为皇宫的最大威胁。

  宋朝最有名的皇宫火灾发生在1032年。当时的文德殿修缮完成,大火突然在皇宫中燃起,迅速延烧到崇德殿、长春殿、会庆殿等主要建筑,直至将皇宫主要殿堂烧成一片白地。

image.png

  密密麻麻的宋朝房屋 其实是火灾的隐患

  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事件,宋仁宗派人调查火灾原因。最后认定是一名负责缝纫的宫人,因使用火斗不慎引发事故。火斗就是现代的熨斗,但在没有电的时代,需要将火斗中投入烧红的炭块使用。

  不过,宋朝君臣们显然还没有学会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临时工。在确认直接责任人后,权知开封府指出了火灾发生的真正原因:后宫人口密度大、居住空间狭小、锅灶距离梁柱等木制构件太近。长期炊事产生的热量使木材干燥,形成了巨大隐患。

image.png

  北宋皇宫最小 也容易被火灾吞蚀

  到了南宋时期,首都临安的人口更加膨胀,甚至出现了多层木制建筑重叠的贫民窟,普通的一间铺面的宽度上下竟然居住了10户人家。在这样局促的空间布局下,南宋火灾的规模和造成的损失都非常惊人。

  1132年的临安大火,一个时辰内数万家付之一炬,就连高宗的养老地德寿宫也难以避免。1208年,一场大火将皇居以北的街道一扫而空,一多半的临安城都葬于火海。一直到南宋被蒙古灭亡,火灾仍然在杭州肆虐不止。1277年的一场大火,就将南宋留下的皇宫完全焚毁。

  南宋的临安同样面临过于拥挤问题

  到了明朝,火神也完全没有放过老朱家的意思。明成祖有一次命人在午门前放焰火庆祝元旦佳节,却点燃了午门城楼。大火燃烧不止,甚至烧死了现场负责指挥灭火的最高官员,最终将午门完全烧毁。

  公元1421年,故宫三大殿被雷击起火,其主殿奉天殿被烧成白地。虽然朱棣千方百计加强安全措施,随后的十多年里故宫仍然年年火灾。一直到朱棣死的时候,三大殿的重修都还没有完工。

image.png

  朱棣时代落成的紫禁城就数次遭遇火灾

  1443年,正统皇帝重修好的奉天殿再次被雷击起火。幸好时值大雨,火情被及时控制。正德皇帝时代的火灾则极富个人色彩。为了热闹气氛,他命人在皇宫中广置彩灯、大放鞭炮。鞭炮引燃了连串的彩灯,彩灯又点燃了囤积的鞭炮,最终烧毁宫殿六间。

  到了1557年的嘉靖皇帝统治时期,雷击再一次让三大殿起火。这次火势依旧凶猛,一共烧毁三殿二楼十五座宫门。幸好嘉靖指挥人及时运走了永乐大典,不然这部大作可能早在嘉靖朝就已经被大火吞噬了。

  明朝的紫禁城布局

  不过这还不是明朝皇宫被烧的最高峰。万历统治时期除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王恭厂爆炸事件外,还有不可思议的三大殿第三次遭雷击事件。这一次雷击大火几乎和嘉靖时的那场大火一模一样,将三大殿的主建筑群完全夷为平地。明朝为此花了30年时间,才再一次重建了三大殿。

  清朝有鉴于明朝皇宫遭受的巨大火灾损失,对故宫进行了彻底改造。首先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增加砖石结构的山墙,阻断木制建筑之间火灾的蔓延。其次从日本引进了新式灭火工具“水龙”,一种可以用于室内灭火的高效工具。第三在宫中广设水缸,命人严加巡逻,寻找隐藏的火情。

  引进自日本的 “水龙”

  有清一代,类似三大殿完全烧毁的惨剧未再发生。但故宫火情仍旧时有传出,甚至连逃过三大殿焚毁之灾的永乐大典也在一次乾清宫火灾中毁灭。

  直到今天,建筑密度过大、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故宫,依然是消防部门需要全力戒备的地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友链


  • 文章

    175

  • 浏览

    5

  • 获赞

    92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