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能征服一座座医学高峰

2024-11-16 20:47:51 admin

2011年11月20日《四川日报》详细报到了我院刘伦旭教授用近10年时间,为何创造的服座峰现代医学新技术——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现将全文转摘如下,座医以飨读者:

                          他为何能征服一座座医学高峰

 

                                            廖志林 本报记者 石小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主任刘伦旭教授用近10年时间,学高创造了一项现代医学新技术——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11月14日上午8点,为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主任刘伦旭查完病房后,服座峰径直来到手术室。座医当天,学高有4名肺癌患者等待他进行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为何
        几乎每个星期,服座峰刘伦旭都有近十台这样的座医手术。原因只有一个——在这个领域,学高他,为何是服座峰最好的!
在不久前的座医全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中,“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以全票通过被评为一等奖。鉴定结论一栏这样写道:该成果对我国胸腔镜肺癌外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是近年来我国少有的创新技术,是新世纪微创胸外科的重要进展。”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会长王天佑如是评价。
        在观摩了手术后,就连世界顶级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微创胸外主任史文生先生也由衷赞叹:没想到中国人能把胸腔镜手术做得这么好。
        这项技术的创造者,就是刘伦旭。
        每天只睡4小时,他把更多时间用在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而这一天终于来了
        今年45岁的刘伦旭,1997年博士毕业后,便在华西医院心胸外科当了一名医生。
        使刘伦旭对胸腔镜产生浓厚兴趣的是他的老师——华西医院心胸科主任、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的一番话:“器官移植与微创手术将是世界医学的未来。”
        1992年,随着世界第一例利用胸腔镜进行肺癌切除的手术诞生,揭开了肺癌切除的崭新一页。人们似乎看到,传统开胸手术造成的切口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手术的情况将成为历史。2001年,华西医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可以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之一。
        然而,刘伦旭和同事们很快发现,与开胸手术相比,尽管胸腔镜手术对患者而言有更多的益处,但却存在着技术要求高、操作受限制、大出血时更缺乏有效止血手段等缺陷,使得胸腔镜肺癌切除术很难广泛开展。在美国,直到2008年,胸腔镜手术的开展率仅占肺癌切除手术的20%,在我国则更少,华西医院几年间只开展了7例。
这么好的手术为什么不能推广呢?刘伦旭开始思索、探索,研究胸腔镜手术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项新技术的诞生总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命关天的医学技术更是如此。时间对刘伦旭来讲,显得十分宝贵。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门诊、手术、学术研讨等工作,刘伦旭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他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研究与应用上。
全世界有关胸腔镜手术的开展情况、技术指标等都成为刘伦旭收集的方向。在电脑前,他常常一呆就是四五个小时,收集的资料有厚厚的7大本。
        他不仅对着人体模型或标本认真研究,平常的开胸手术也成了研究机会。刘伦旭并不是单纯地做手术,还对各种肺癌的部位、结构进行仔细分析。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刘伦旭渐渐发现:过去的胸腔镜切口虽小,但由于集中在侧胸壁,器械进入时刚好指向心脏部位,容易造成心脏的损伤,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如果改变切口的位置,用“垂直——平行”的方式,就能克服原来胸腔镜手术的缺陷。
        在具体的手术操作中,过去的胸腔镜手术都是多点解剖式,需要将器械深入各片肺叶中,导致难度加大。刘伦旭在反复探索中发现,如果采用单点单向、层次推进的办法,只在肺的根部操作,不进入肺内,只沿一个方向递进切除,既能简化难度易于操作,又能达到效果。
        一项现代医学新技术——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正在刘伦旭的手中逐渐成熟。
        40岁那年,刘伦旭与他的团队第一次试水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随后,一项项纪录被打破,一项项禁区被突破
2006年6月,一天,一位非常适合进行新技术的病人出现在刘伦旭面前。这位60多岁的患者,患有右下肺肿瘤,包块不大。但由于老人肺功能很不好,如果进行常规的开胸手术,危险系数较大,而且愈合期很长,如果进行胸腔镜手术,则各种条件都十分合适。
        在获得老人及家属同意后,刘伦旭与他的团队开始了新技术——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第一次试水。不到一个小时,患者的肿瘤成功切除。
        手术的成功给了刘伦旭巨大的鼓励。他与他的团队不断对新技术进行完善、补充,伴随着切除术的一些辅助新技术又随之产生。
       容易导致大出血也难止血是过去胸腔镜手术难以克服的难题。而刘伦旭创立的吸引器——电凝钩无血化游离方法,使术中出血大量减少。在迄今为止华西医院进行的近900台手术中,平均出血量只有93毫升,比过去的胸腔镜手术平均出血量减少117毫升。
        在过去的胸腔镜手术中,一旦出现大出血,唯一的办法是立即转为开胸手术。但刘伦旭创立的止血法,使不可控的术中止血,成为可控。正是这看似简单的“一压二夹三缝的吸引器侧压止血法”,使胸腔镜下止血的成功率从0提升到85.7%。
一项项纪录被打破,一项项禁区被突破。
        过去,全球医学界普遍认为,直径超过5厘米的肿瘤就不能进行胸腔镜手术,但刘伦旭的新技术突破了这个“禁区”。至今他已成功运用新技术切除了超过5厘米的肿瘤40多例,其中最大的达12厘米。
       新技术的成功让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患者看到了希望。慕名而来的病人一批接着一批,其中既有普通农民,也有高等学府的校长,既有本地患者,也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患者。“任何一项医学技术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需要不断推广,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刘伦旭告诉记者。
       目前在刘伦旭的工作安排中,除了门诊、手术等外,更多的时间是用于学术推广、现场演示、培训与教学。在他的倾力推广下,从2006年到现在,新技术在全国已开展了6000多例,手术的成功率达97.8%,国内已有105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手术,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都得到了应用。
        只要有病人找上门,他就会放下手里的事帮助病人。同事说,“他对患者比他对自己都好”
认识刘伦旭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他是一个为人低调的人。
        在世界医学界,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可以用发明者的名字进行命名。当有人向刘伦旭提出,用他的名字命名新技术时,他回绝了,而是采用了更技术性的名字“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刘伦旭很忙,但再忙、再累,他都忘不了自己的病人。
        每周二上午是刘伦旭的门诊时间。按医院的规定,每个医生看25名病人,但刘伦旭每次都会大大 “超标”。11月15日,刘伦旭足足接待了40个病人,在门诊室里从上午8点一直坐到下午2点半。“总不能让病人没看成病就离开医院吧?!”刘伦旭说。
        在科室的同事们眼里,每一天,刘伦旭都是最早到病房的。“早上7点10分左右,他准会出现在病房里,哪怕头天晚上忙到凌晨三四点。”
        2007年到科室工作的护士宋志芳记得,从她来到医院后,每个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刘主任都会出现在病人的床边。在她印象中,刘伦旭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几乎不懂得拒绝别人,只要有病人找上门,他就会放下手里的事帮助病人。“他对患者比他对自己都好。”
        刘伦旭的技术好,找他的人也多,有一些病人还会送红包给他,能退的他都退了,不能退的则全部交给护士用在病人的医疗费上。宋志芳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刘伦旭拿了一个厚厚的封了口的大信封交给她,说是34床病人执意送的,如果不接病人会有心理负担,刘伦旭告诉她,把里面的钱用在病人的治疗费里。
        去年,华西医院对科室进行调整,过去的心胸外科划分为心脏外科和胸外科两个科,刘伦旭担任胸外科主任。作为科室的负责人,刘伦旭又多了一份责任。
        对业务要精、对患者要爱、对同事要善、对技术要创新、对团队要和谐,这是刘伦旭对科室人员的要求。在良好的科室氛围下,胸外科护理人员独创了系统性康复训练操,帮助病人尽快恢复。今年初,了解到贵州一个贫困的村小需要书,大家便在刘伦旭的倡议下,纷纷捐书寄往那所村小。此外,科室还与成都一家敬老院建立了联系,定期为那里的老人进行义诊。
不久前,卫生部对全国所有医院胸外科开展评比,刚刚成立一年多的华西医院胸外科,成功跻身全国前三名、西部第一名。

 

  • 文章

    71725

  • 浏览

    5

  • 获赞

    36145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